说摄影-《岁月当歌的下一句》

(第2页)

的出处吧。

组团外拍更是全程商业化了。

参加一般摄影团比普通旅游团费用要高出许多,如果是专业摄影团或出境摄影团费用更高,动辄数万元的团费仍令一些摄影发烧友趋之若鹜。

我曾参加过一次霞浦的摄影团,滩涂上的渔家姑娘全是花钱雇来的,摄导手持步话机,指挥着模特向左往右,摆出各种劳作的姿势,让满山坡的摄影者尽情拍摄,若不满意便指挥模特重来一遍,直到你拍满意了为止。

据说坝上的马群、漓江上的鱼鹰、元阳梯田里的耕夫、小东江上的撒网人都已成了专职的模特。

为了营造气氛,烟的、扇风的、晒秋的、打光的、化装的、裸体的……只要肯花钱,没有做不到,只有你想不到。

摄影队伍里亦是鱼龙混杂,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。

素质高的,文明拍摄,不闯入其他人的镜头,不扰民,不破坏环境,只带走影像,不带走一草一木;素质差的,唯我独尊,大呼小叫,抢位置闯镜头,完全不顾及他人的拍摄;更有甚者,为了获得独一份的照片,不惜拍完后将环境破坏掉,让别人拍不成,这是何等的自私!

真是一个老鼠屎害了一锅汤,坏了摄影人的名声。

我还遇见过一个大款模样的摄影人,宝马车队,前呼后拥。

到了拍摄点,撑伞的、支椅的、倒茶的忙得不亦乐乎,更有随从搬下豪华器材,支好三脚架,调好相机,对好角度,然后过来俯身对“大款”

耳语了一番。

只见“大款”

卸下墨镜,起身走到相机前,在取景窗上瞧了一眼,然后轻轻摁了一下快门,便回到他的豪车上。

待随从手脚麻利地收拾完,车队就一溜烟开走了,前后大约半个小时,真搞不清这张照片算是谁拍的。

摄影是一种创作活动,是对真善美的记录。

由于摄影人的兴趣不同、关注点不同等,形成了风光、民俗、人像、生态、纪实、专题等不同的摄影门类和派别。

有派别就有派别之见,就有孰高孰低之争。

大多数摄影者都是从风光拍摄起步的,这也是各类摄影网站和图库里充斥着海量风光照片的原因。

于是有人说风光摄影一味追求漂亮,没多大意义,文雅点的说法是“沙龙片”

,通俗的说法叫“糖水片”

,看多了甜而无味,大量雷同的照片就是影像垃圾等。

这些说法虽不无道理,但也不应将风光摄影说得一无是处,现在的摄影名家有几个不是从拍风光上道的?纪实派则认为纪实才是摄影的正宗,奉玛格南图片社的图片为圭臬。

于是在没有战争、没有重大社会事件的和平时期,专找偏僻落后的地方拍,似乎猎奇式地拍穷苦、拍贫困、拍愚昧、拍丑陋就是纪实,对身边社会的发展、时代的变迁却不去关注,不去记录,这当然是对纪实摄影的曲解。

对普通的摄影爱好者来说,摄影让我们快乐。

许多两鬓斑白的摄影者在跋山涉水中,既记录了大好河山,又强健了体魄,心灵得到了净化,拍出的片子让人赏心悦目,一举多得,何乐而不为?摄影是一种愉悦精神的活动,享受过程,才能乐在其中。

如果赋予摄影太多的使命,老想拍大片获大奖,成名成家,那这样的摄影就太功利了,而且也不一定能达到目标。

不功利不是说毫无目的地乱拍,业余爱好者在拍风光拍花鸟的同时,多记录生活的变化、社会的变迁,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,包括亲情友情,比如记录孩子的成长、父母的老去,并持之以恒,形成自己的摄影风格和语言,建立积累起个人的影像档案,经年累月就是一笔丰厚的影像财富,多年后再回过头来看,就是一组时代的记忆、历史的片段。

现在许多收藏、拍卖的老照片都印证了这个道理。

摄友们好好拍吧,不要辜负了节衣缩食买来的相机,更不要辜负了眼前这个变化发展迅猛的时代。

风光也好,纪实也罢,拍摄才是硬道理;照相也好,摄影也罢,享受过程,快乐就行。


(第2页)
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