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人顾嗣协曾写过这样一首诗:“骏马能历险,犁田不如牛。
坚车能载重,渡河不如舟。
舍长以就短,智高难为谋。
生材贵适用,慎匆多苛求。”
在这里,作者借诗说明:人各有所长,用人贵在择人任势,使天资、秉性和特长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岗位上各得其所。
在经营活动中,人是最活跃的因素。
一般来说,在用人问题上,白璧无瑕、文武全才者固然是最为理想的人选,但“金无足赤,人无完人”
,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出现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。
这个时候,到底是用“有暇之玉”
还是“无暇之石”
,就完全看用人者的眼光了。
春秋时期的管仲,是古代名相,但他既非完人,也非全才。
他曾与少年时代就相识的好友鲍叔牙一同做生意,管仲因家中拮据,分利时常要多占,用现代人的说法,是有点爱沾小便宜。
后来,他参加作战,又顾念家有高堂老母,三次临阵脱逃,是个“逃兵”
。
但是鲍叔牙却看出管仲有治国的雄才大略,并不因管仲有这些缺点而全盘否定,当齐桓公小白要鲍叔牙担任太仆时,他慎重保举管仲。
管仲被拜为上卿,后来为相,在齐桓公手下一干就是40年,他大胆推行改革措施,减少劳役,保护耕畜,发展盐铁业,组织铸造和管理货币,确立人才选拔制度,使齐国国力大增,并帮助齐桓公大会诸侯,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。
这个例子说明“生材贵适用,慎勿多苛求”
,用人要做到“德看主流、才重一技”
。
胡雪岩在用人上颇有裁缝量体裁衣的细心。
他经营钱庄,“知人善任,所用号友皆少年能干,精于会计者”
;办胡庆余堂药店时,重金聘请长期从事药业经营、熟悉药材业务,又懂得经营管理的行家担任阿大(经理),聘请熟悉药材产地、生产季节和质量真伪优劣的人当阿二(协理),作为阿大的副手,负责进货业务,还选熟悉财务的人担任总账房。
以上三种人被列为头档雇员,称“先生”
,他们能写会算,懂业务、善经营,属于穿长衫的“白领”
,因而一切待遇从优;先生以下,是被称为“师傅”
的二档雇员,他们略懂药物知识,会切药、熬药、制药,实践经验丰富,是穿短衣、在工场劳动的“蓝领工人”
,工资待遇低于先生;师傅以下是末档帮工,他们是临时雇来的,主要从事搓丸药等简单劳动,计件付酬。
由于分工明确、能位相称、酬劳合理,胡雪岩的钱庄、药号运转灵活,相互协调。
此外,胡雪岩在经营管理中,非常善于用人之长,客观待人,《胡庆余堂:中药文化国宝》一书记载了这样两件事:
有一年,胡庆余堂负责进货的“阿二”
千里迢迢到东北采购大批药材,可当他风尘仆仆地回到杭州后,药号“阿大”
见人参质量不如往年,价格却比过去高,就埋怨阿二不会办事。
阿二以质次价高是因为边境有战事之故而据理力争,两人一直吵到胡雪岩处。
胡雪岩了解情况后,留他们吃饭,并特意向阿二敬酒,感谢他万里奔波,在货源短缺的困难时期为胡庆余堂采购到大量紧俏药品。
用这些话打动阿大的心,他也向阿二举杯敬酒,两人一笑泯怨怒。
饭后,胡雪岩吩咐阿大:“古人云,将在外,军令有所不受,商事如同战事,应当用人不疑。
以后凡采购的价格、数量和质量,就由阿二负责。”
阿大怕这样做有了两个阿大会坏了店规,胡雪岩说:“我们就叫阿二为‘进货阿大’。”
从此,胡庆余堂便有了两个“阿大”
(第8页)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